供應鏈協會(Supply Chain Council)
在供應鏈管理的發展過程中,必須提到“供應鏈協會”所起的重要的規范、指導、和推動作用。1996年第一季度,在PRTM(PittiglioRabin Todd & McGrath)和AMR (Advanced ManufacturingResearch )等研究機構和Bayer、CompaqComputer、Lockheed Martin和TexasInstruments等69個企業的倡導下,成立了“供應鏈協會(Supply-Chain Council,SCC)。SCC是全球性的、成員單位聯合的非贏利組織,為所有的企業和組織提供供應鏈改造的支持。目前SCC有700多個成員單位,包括企業、大學、咨詢機構、政府部門,世界主要的制造、分銷、零售企業,重要的ERP、SCM軟件供應商都加入其中,成為供應鏈管理的廣泛的行業組織。SCC與美國APICS合并和美國國家標準局(ANSI)有著密切的聯系。由于SCC的權威性和重要作用,新的成員單位以每月30個速度增加。
供應鏈作業參考模型SCOR
供應鏈協會SCC的目標之一是開發一個跨行業的標準供應鏈參考模型(Supply 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model,SCOR),以幫助企業溝通供應鏈的研究成果、建立供應鏈的基本規范并影響下一代的SCM軟件。1996年11月SCC發布了SCOR,2000年10月又升級至4.0版本。SCOR為供應鏈改進提供一個集成的、啟發式的方法模型,它的主要功能是:
-提供一組理解供應鏈和快速建模的工具;
-提供一組評價供應鏈的工具;
-發布供應鏈的最佳實踐及其指標,作為供應鏈改造的追隨目標;
-SCOR模型提供評價企業外部供應鏈性能的手段;
-實現最佳實踐的軟件工具。
雖然SCOR并不干涉具體SCM的算法模型,但它建立了SCM系統的整體框架和過程的細節。SCOR還將當前最重要的管理改進方法—業務流程再造BPR、基準(Benchmarking,用行業的先進企業的管理效能作為典型和比照標準)和最佳實踐分析(BestPractices Analysis)集成在一起作為SCM實施的指導。有了SCOR就可以度量SCM軟件的性能和應用企業的實施效果,這比當時的MRP/ERP缺少評價標準是一個重大的進步。
SCOR本身就是一種先進的管理改進的方法論。比照這種做法,可以建立ERP、CRM、精益制造或其它管理思想的標準模型、實施方法、基準和評估標準。這種模型幫助應用企業少走彎路,規范軟件供應商和咨詢機構的行為和質量標準,是造福于整個制造行業的精益工程。
ERP受到挑戰和它的前途
SCM與ERP功能范圍的重疊SCM的功能實現了事物處理、業務應用和決策支持系統的再集成。SCM的能力覆蓋了供應鏈計劃過程的全部關鍵工作:生產計劃和排程、供應鏈的需求計劃和運輸計劃,成為整個供應鏈,包括供應商、多生產工廠和復雜的分銷網絡的計劃工具。APS在用于作業進度排序或短期計劃時,模型可以做得足夠的詳細;而用于長期規劃時,APS模型可以根據總體資源和產品族進行長達數年的預測。換句話說,APS/SCM系統實際上完成了ERP的主生產計劃、物料需求計劃、能力計劃或編制車間進度的工作。SCM的結果可能生成在客戶服務、成本、產量或利潤諸方面兼顧的、可行的解決方案。顯然ERP和SCM兩種系統的功能出現了重疊。
更為重要的是,APS在決策過程中考慮到包括了客戶何供應商在內的整個供應鏈,APS的計劃范圍就擴展到企業之外;并且APS系統采用決策技術幫助企業解決許多復雜的問題。所謂決策技術是指固化在軟件中的運算法則,用其對整個供應鏈的約束進行模擬分析,并找出最佳的計劃或解決方案來。多數APS軟件還加入了OLAP數據分析功能。
多數情況下,ERP系統成為了APS的信息源,為APS應用提供數據并接受APS處理的結果。
“單項優勢”軟件對ERP的挑戰
目前對ERP進行挑戰的并不僅僅是一個SCM系統,在90年代最后幾年,還有客戶關系管理CRM、電子采購e-Procurement,電子貿易e-Exchange等等新的管理概念和軟件出現。人們將這些經過長時期的發展而推出的、在某一功能領域內集成的,既在某一個方面有優于ERP的特長,又有很強的獨立性的軟件稱作為:“best-of-breed”應用軟件,我們不妨稱其為“單項優勢”軟件,這些軟件的種類從APS,SCM到CRM和電子商務等等。“單項優勢”軟件供應商都是有擁有先進技術和競爭能力很強的獨立軟件供應商,這些軟件以高技術奇貨可居,價格居高不下。特別是他們出于重新分割市場的愿望,總在宣傳替代ERP的輿論。于是出現了兩類爭議的問題:
1、對于應用企業來說,是否還要在ERP上投資?是選用SCM、CRM和其它“best-of-breed”軟件,還是繼續選用ERP軟件?
2、對于ERP供應商來說,是否還應沿著擴展和改進ERP的功能來滿足用戶新的需求,繼續對ERP進行投入,擴還是改弦換轍放棄ERP的發展呢?
這個問題無論是應用企業,還是軟件供應商,這都是事關重大的。但制造軟件供應商處在這三岔路口的抉擇,則更是生死攸關。
APS與ERP的集成
APS與ERP的集成,或者說,給ERP裝備APS引擎,或者APS使用ERP的數據的想法是很自然的,但必須解決很多難題。
從APS出發,目前系統畢竟不夠大,信息也少,很難獨立支持完成某項計算。企業現有的其它系統的數據也不夠完整,因此與ERP的集成往往是迫不得已的。如在APS中的可供定貨量的計算,就必須與工作定單管理、庫存、BOM、工藝路線和采購系統相連接沒有這些聯系;APS進行計劃模擬時,必須與ERP的車間管理、能力數據做實時的交互,單獨使用APS會是很麻煩和不完善的,最終會導致系統崩潰。從ERP的立場出發,有些公司企圖在成套ERP系統中用APS引擎來替代基于MRP的計劃模塊,來解決MRP的固有缺陷。
但是因為兩種系統的設計是源于不同哲理。APS直接使用ERP的數據,是根本不可能的。有人形容這些措施如同人的心臟移植手術。計劃模塊MPS和MRP是ERP的心臟,心臟移植會引起“排異反應”。APS進入ERP系統也會引發信息系統的心臟病發作。在將ERP與APS集成時,必須仔細地進行對照數據結構的原始定義對ERP的數據結構做小心的更改。
盡管存在問題,無論是ERP供應商或者是APS供應商,大家還是這樣作了。ERP的供應商都采用各自的策略在自己的產品中加入APS功能。如:或自行開發APS模塊、或并購1個或多個APS供應商,將他們的產品改造裝入ERP套件中;或與一個獨立的APS供應商形成聯盟關系,將其APS產品裝入到ERP套件中來等等。
ERP供應商建立自己的APS模塊形成APS與ERP的無縫集成是最好的方案。但是只有少數ERP供應商能夠采取這種策略。主要因為這種開發既需要大量的投資有消耗時間。若干資料提到,開發APS系統需要有數學或運籌學的專門人才歷經5年左右的時間。在時間就是金錢的競爭環境中,這幾乎是不可能的途徑。近2年來,幾乎每個外國的ERP軟件,無論是買的還是自己開發的,80%有了與之集成的APS引擎。如JDA收購了I2,SAP有了SAP APO(Advanced Planning and Optimization), Baan有BaanSCS (SupplyChain Solutions), IBM買了ILOG的產品,PeopleSoft購買了Red Pepper,而JDEdwards則買了Numetrix等等。最近專門供應航空和國防工業ERP軟件的Western Data Systems (WDS)公司與Adexa Inc結成聯盟為航空工業企業和MRO提供SCM的集成解決方案。ERP和APS正在融合在一起。
盡管理論上說APS、SCM也包括了CRM軟件都能獨立運行發揮作用,但真正產生APS的效用,還必須有ERP的支持,ERP還是e-business和e-commerce的基礎。有專家說:建樓房不能從第二層開始。在這場IT經濟革命交響樂中,沒有ERP,就不能奏響CRM或SCM的第二樂章、第三樂章,也就不會有再后續的e-business成功的新高潮。
ERP定義的變化
SCM、CRM等一批“單項優勢”軟件的出現,使ERP的定義正在悄悄地變化。近1~2年來,很多文獻上已經將ERP系統定義為制造企業事物處理的中樞(transaction backbone),它將企業的各種業務功能(如人力資源、財務、制造、會計、分銷等等)鏈接到一個共同的系統中,使企業業務流程流暢和事物處理工作自動化。這種定位實際在強調ERP的集成和作為數據源的作用。ERP趨向于作為應用軟件的集成框架。具體的業務作業(不僅僅是事物處理,新的業務作業在很大程度上并行著優化決策的功能),由SCM、CRM、e-Procurement、e-Exchange等軟件來完成。從這個意義上說,企業應用ERP系統是必不可少的。
企業應用軟件進入“春秋戰國”時期
于是,企業應用系統沿著3條道路發展:
少數大的ERP供應商推出目前稱之曰“擴展的ERP,Extended ERP”的集成軟件方案,將APS、SCM、CRM、e-Purchase、e-Business和e-Commerce e-Exchange都囊括進來。代表這種思想的作者,喊出了“longlive ERP”的口號;
許多新興的“best-of-breed”供應商迅速發展它們的“單項優勢”的獨立軟件從APS、SCM到CRM、BI、以及冠以“e”或“i”的軟件;它們強調新技術的優勢,宣揚ERP壽終正寢。
選用“best-of-breed”供應商與ERP供應商聯合的預先集成的套件。
這樣,企業應用系統完全不是90年代中期,基本是ERP一統模式、一種結構,不同軟件系統僅僅在功能全、推出速度快和實施服務好等方面進行競爭。目前企業應用軟件處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
我國的制造企業如何面對?筆者建議,企業先就自己的現狀雄心排排隊,再決定自己管理再造的策略。如:
-多數的基本應用企業,還是先老老實實地實施好面向企業內部的ERP系統,建立起基本的電子數據。
-而已經實施多年MRPII或ERP的集團化大企業,由于市場和企業結構的變化、當前應用軟件的老化,正在面臨著管理的改造和軟件的更新。這些企業新軟件的選型則必須有前瞻性,擴展的ERP可能是較穩妥的方案,當然要從國外引進軟件,必須有足夠大的資金和供應鏈再造的投入。
-小心地引進獨立的“CRM”、“SCM”等軟件,用戶永遠不要忘記這些軟件必須與自己企業內部以及供應鏈相關企業的其它軟件相集成和協同工作。
而我國的企業軟件供應商,在國外管理概念和軟件飛速發展的壓力下,低水平重復或強迫用戶接受陳舊模式都是沒有出路的,必須跳出低水平重復和空洞概念炒作的怪圈,加快對新概念軟件的投入,開發出適應我國加入WTO以后制造企應用需求的新型軟件。而真正的CRM,特別是SCM在中國還是空白,正是中國制造軟件行業發展的大好時機。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m.guhuozai8.cn/
本文網址:http://m.guhuozai8.cn/html/consultation/10820618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