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是聯邦政府的一項未來高科技戰略項目,有趣的是“工業4.0”是德國創造的一個新名詞,它指的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方法路線,主要通過對產品、生產設備和控制系統進行IT聯網實現。就此而言,我們還處于這一新紀元的最早期。
“工業4.0”蘊含哪些潛在的機會?具體有哪些項目?
首先最重要的是保障德國經濟地位的領先,新的變革不僅要為我們的重要產業如機械制造和汽車制造提供巨大的機會,還要為本土的IT行業創造機會。由于不斷增加的產品個性化需求加大了生產流程的復雜性,這種復雜性是未來必須解決的問題。一個強大的實體經濟會受益于IT技術也會推動IT的發展,兩者的結合會帶給德國全新的競爭優勢!
但是,現在項目的絆腳石在哪里?
“工業革命”始終是指一個時代,而非一個具體的日期。它的周期正在逐漸縮短,但這次革命最終涉及到的是資本貨物市場的突破性變革和長期的項目研究應用。符合“工業4.0”要求的企業戰略不僅包含傳統IT解決方案,尤其還包括自動化技術和生產技術以及增值供應鏈上的所有的控制系統。另外要徹底地重新評估生產過程中的各系統間的相互影響,這里接口、協議和物理傳輸路徑的標準化起著關鍵作用。對于中等規模的企業來說,采用小步驟策略實施是比較合理的,以避免項目過大造成實施徹底失敗。
“工業4.0”與MES市場有哪些關聯?
“工業4.0”顯然與MES有著關聯,因為MES中的系統直接作多工人已經從生產的高度集成,傳感器的高檢測性和多樣性中受益(例如通過中央生產控制系統進行實時控制)。這里要談的是橫向的集成和集成的數據管理,關于智能工廠,現在的問題是要進一步增強與設備的通信,除了傳統機器數據之外,還要將能源消耗、負載的分配數據納入計算之中。現代化的系統主要以自動方式采集生產數據;手動流程將逐步被自動控制系統取代。在定義未來的MES解決方案時“互聯網服務”起著重要的作用。
中等規模的企業用戶對這個議題的認識程度是怎樣的?
如今企業的合作和聯網應用已經經很普及,并得到現代化的ERP系統或通信平臺的支持。這些系統不僅適用于企業范圍內的通信也能夠集成到跨企業的生產網絡中。用戶在工廠執行生產計劃時,智能計算法則會根據不同的標準幫助優化計劃順序。庫存管理和預測技術避免在企業日常工作中出現浪費現象,就技術方面而言,如今許多技術都可以實現,但其中大部分的技術只實現了一部分而已。尤其是在高收入國家,生產的壓力與日俱增。眾所周知,企業只有在生產中更加靈活且快速地響應產品的變更或滿足市場需求,才能獲得持續的成功。當然實現這點是一條漫長的道路。
“工業4.0”為供應商和用戶提出了哪些技術方面和組織方面的要求?
作為軟件供應商,我們必須更加開放,設立新的標準或者是遵從行業標準。由于數據交換層尤其是數據量方面在急劇增長,此外系統用戶數也在增長,這就需要新的功能和系統的應用。反過來,用戶必須跨企業和跨部門考慮應用的需求,推動協作式工作方式。無論是生產技術還是IT解決方案,依賴于技術將是“工業4.0”項目執行的關鍵因素,這里關注的不僅是項目的合理性,還有在相同資源情況下提高發貨的速度,增加產品的產出量。如果企業沒有轉型到這條道路上,就無法在歐洲制造業中獲得長期的競爭。
將生產工廠和生產計劃系統轉型到 "4.0" 需要的時間和投入?
沒有哪一家中型企業能“重拳出擊”在資金或能力方面能支撐起如此大的項目。但在許多企業中已經具備了很好的前提條件,可采用小步實施的方式向集成化工業邁進。現代化的ERP架構,已經實現了與采購和市場的集成。
在“4.0”中如何保證把端到端的MES集成到業務和生產流程中?
如今,系統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淡化。PSIPENTA作為ERP 和MES 系統供應商追求的是工業的高度集成,在亞琛研發項目WInD中致力于實時生產系統接口的標準化研究。總體上來講系統功能在逐漸改變,不再根據使用目的或任務對系統進行簡單的分類,而是將覆蓋業務和生產控制的各個方面,使其更加全面化。利用標準也很關鍵,因為智能工廠系統對系統模塊的集成和通信能力提出了最高的要求。
“移動”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從生產流程中獲取的信息也將更加具有移動性,這里指的是通過“智能產品”控制生產技術,能夠獨立登錄到設備并且發送工藝信息。智能傳感器和執行器能夠采集生產數據并直接干預生產流程,移動系統也支持任意位置的人員操作或修正。
PSIPENTA業務發展總監Peter Dibbern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m.guhuozai8.cn/
本文標題:第四次工業革命對軟件供應商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