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制造行業正如火如荼的進行供應鏈建設,行業的供應鏈水平已大幅提升。但與投入的人力物力相比,供應鏈的收益卻與預期相差甚遠。物流規范化和信息自動化的建設,雖說是有一定成效,卻遠遠低于企業的期望,甚至有些時候,規范化的物流流程和供應鏈管理系統,成為了企業的新負擔。造成這些現象的一個原因,是因為企業對供應鏈信息系統建設存在認識誤區,缺少符合企業現狀的規劃性和統籌性。
從供應鏈歷史看信息化的作用
供應鏈是對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控制,有效的供應鏈管理,也就是對這三條流的有效管理,使其互為助力,進而提升供應鏈績效。
從人類社會第一次以物易物的交易伊始,供應鏈即初現端倪。只是當時的供需結構簡單,只能算是萌芽狀態,直到大規模貿易的出現,供應鏈才真正出現。
從古到今,我把供應鏈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古代供應鏈時期,以中國的古絲綢之路和歐洲的大航海為代表。這一時期的社會生產力普遍低下(手工作坊,難以規模化生產),物流能力差(畜力為主,運輸周期長,運輸量少),信息傳播困難(路人間口耳相傳,輔以信鴿、驛站傳遞等方式),供需雙方存在巨大的信息差,無法有效的組織供應和需求的同步,交易風險大,商品有時奇貨可居,有時又無人問津。所以古代供應鏈時期,由于信息流動性和準確性差,是沒有供應鏈管理的。
第二階段是近代供應鏈時期,以歐洲工業革命為代表,社會生產從手工作坊向大機器生產轉變,生產力極大提高,同時出現了火車、蒸汽輪船等更高效的物流工具,固定路線的郵件傳輸方式使信息傳播速度和可靠性大為提高。到19世紀30年代,電報技術的出現,信息傳播速度更是實現了一個飛躍。
近代供應鏈,依賴物流能力和遠距離通訊能力的大幅度提升,企業主要關注于生產能力的提高和新市場的占領,供應鏈管理需求并不迫切。并且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組織手段,只能對局部供需關系進行初步的人工管理,難以形成真正意義上的供應鏈管理。
第三階段是現代供應鏈時期,依賴于計算機技術發展和互聯網普及,企業制造能力和生產控制能力再次實現飛躍,供應鏈企業之間地理上的距離也被極大的消除,供需協同,以及更進一步的制造協同已成為供應鏈的特點,全球化的大生產時代已經到來。
現代供應鏈由于信息傳遞方式的變化,促使供應鏈結構和關系也隨之變化,供應鏈過程中的物流結構更趨復雜,信息流內容也隨之越來越復雜,這都使得企業對供應鏈的管理成為迫切需求。而當前的信息技術能力,也使供應鏈管理成為可能。
現代供應鏈管理很重要的一環,就是利用信息技術,對供應鏈信息流進行有效的組織管理,進而組織引導物流和資金流的運轉,使供應鏈過程流程化和標準化。同時不斷優化和改進供應鏈整體結構,使其進一步契合企業當期業務現狀。
企業供應鏈管理體系中的信息化系統,即是提供企業進行物流和信息流組織管理的工具和平臺。
企業供應鏈管理系統應該有序建設
企業供應鏈管理體系的建立,特別是其中的信息化系統的建設,應該與企業當前的供應鏈能力相適應。信息化系統的建設根據企業供應鏈能力的發展,可以分幾個層次逐步進行。
1、企業內部信息化系統建設:
企業內部信息化系統,是以ERP為代表,包括MRP生產計劃、MES制造執行控制等業務系統。這些系統管理企業內部的生產計劃,同時將為外部供應鏈提供數據基礎和業務協同基礎。
企業內部信息化系統是供應鏈管理的基礎。正如建設高樓大廈的第一步,是建立牢固的地基。沒有這些信息化系統的支撐,企業是難以實現供應鏈管理的,而只能在供應鏈中處于被管理的地位,很多時候,供應鏈對這類企業更多的是負擔而非助力。
所以,供應鏈管理系統的建設,首先應該從企業內部信息化的建設與完善開始。
2、企業供應鏈集成:
供應鏈是企業與業務伙伴的集合,有效的供應鏈管理,必須把企業和眾多的業務伙伴連接在一起。正如EAI把企業的多個應用系統集成在一起,供應鏈集成幫助企業實現與業務伙伴的系統集成,為供應鏈業務的有效執行提供通道。
目前,實現企業間業務系統集成的成熟可靠方案就是EDI連接。
EDI技術由底層的安全傳輸協議、使用標準數據格式進行業務數據組織的報文、通過多個EDI報文交互過程構成的業務流程三個方面組成,為企業提供供應鏈業務數據、基礎業務流程的集成。EDI技術通過安全、高效、自動化、接近實時的報文傳輸,為供應鏈業務自動化提供了數據高速公路。
近年來,國內大量制造企業正在實施EDI連接,特別是汽車行業,由于整車廠推行AIAG的MMOG標準認證,其中F3條款要求一級供應商與整車廠實現與EDI對接,供應商紛紛上馬EDI實施項目。但在實際情況下,供應商端的EDI報文還是以Excel文件格式進行人工處理,這既不符合F3條款(要求數據與企業生產計劃系統的自動化集成),也不符合EDI的初衷(EDI是Application to Application),并且將直接降低甚至消除EDI連接為供應商帶來的效益。
3、企業供應鏈協同系統:
供需協同與制造協同已成為當前供應鏈的發展趨勢,企業間有效的業務協同,可以顯著提升供應鏈整體績效。而更進一步的設計協同也正在快速發展中。傳統基于郵件+電話的協同方式,嚴重依賴于特定人員之間的聯系,因為效率差,跟蹤困難,難以流程化等原因,已經不適合當前供應鏈協同的要求。因此,有效的供應鏈管理需要企業構建供應鏈協同平臺,實現與業務伙伴間的協同。
常用的業務協同系統包括基于訂單協同、物流協同的供需協同系統,基于JIS的制造協同系統,基于項目管理的設計協同系統。
供應鏈協同系統要求供應鏈企業間高效的響應,需要基于EDI的數據集成和基于Web的協同平臺這兩層架構一起支撐,缺少任一層面的支持,會極大影響協同效果。
4、企業供應鏈可視化系統:
供應鏈是隨著企業業務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變化的,供應鏈的日常管理就是異常監控和處理,可視化系統通過數據可視化技術,可以及時發現供應鏈過程中的異常,并介入處理。
同時,通過可視化系統,企業可以發現供應鏈流程中的瓶頸所在,進而進行流程再造,調整供應鏈結構,實現供應鏈的優化。供應鏈可視化系統可以針對業務執行層面,風險管控層面,流程優化層面,但其依賴于供應鏈業務過程中產生的業務數據的支撐,是企業供應鏈管理能力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幫助企業及時發現問題、跟蹤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工具。
構建供應鏈平臺的幾個建議
不要盲目進行供應鏈管理系統的建設
供應鏈管理系統是企業業務系統在供應鏈端的延伸,沒有內部業務系統的支撐,供應鏈管理系統正如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并不能為企業帶來應有的效益。在尚未完成企業內部信息化建設之際,不妨把信息化建設的重心放到內部業務系統的實施和應用上。
盡量購買服務,而不是購買軟件和硬件
供應鏈管理系統是服務于眾多業務伙伴的系統,其面向的用戶分布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并且系統應用水平差異顯著。所有這一切都要求系統提供互聯網接入,并且具備足夠的用戶支持能力(Help Desk)。這對系統的安全性和運維支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購買服務意味著同時購買了企業級的安全服務和運維支持能力,這將大大降低企業人力物力的投入,提高系統運營與支持水平。
購買服務,可以更加快速的上線系統,幫助企業更快的得到投資回報。服務提供者在服務提供的過程中,會積累大量的行業經驗,這將幫助企業更好地管理供應鏈業務。
總之,企業應專注在供應鏈業務和協同上,把其他部分交給可靠的服務提供商來處理。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你只需要做好你的專業。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m.guhuozai8.cn/
本文標題:信息化ERP系統提升企業供應鏈能力
本文網址:http://m.guhuozai8.cn/html/consultation/10819417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