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子
e-works舉辦的歷次ERP年會,我幾乎從未缺席過,但這次非常不巧,由于日期幾次更改,同北京的一個課程沖突了,只好書面發言。
給我出的分會場發言題目是:重點分析離散行業ERP的應用現狀和發展趨勢,剖析ERP選型、實施和深化的問題和難點,幫助離散行業的制造企業通過ERP應用實現精細化管理,提升核心競爭力。
題目很大,我想著重談談"選型、實施和深化"的問題。
2成功實施ERP必須遵守規范化的流程
說起選型,其實只是成功實施ERP整個流程中的一項子流程。根據我國近30年實施ERP的經驗教訓,要想成功實施ERP,必須遵守一種規范化的流程,我把它歸納為:"知理"知己"知彼"知用"八個字。選型是第三個子流程"知彼",前面有著非常重要的"知理"和"知己"兩個流程。如果前面"偷工減料",后面一定是"險象環生",風險極大。
十年前我在《MRPII--制造資源計劃基礎》一書中就提到,選擇軟硬件是要在理解MRPII的基礎上做需求分析,然后選型。現在無非是更加突出"理解原理"的重要性,單獨列出為"知理"。另外,由于經常看到不同企業采用了相同的產品,效果卻大相徑庭,因此"知彼"之后,還必須有一個"知用"流程,包括實施、應用、評價和深化。
所謂"知理",就是對ERP要"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ERP是一種面向流程的信息化應用系統,企業的各個核心業務都是"從訂單到貨款(ordertocash)"全流程到一個部分,核心業務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都是為了實現增值和與客戶共贏,不可割裂。因此,必須從系統、整體、全局和集成的角度來理解ERP。要明了ERP的運行機理,以及為什么、和在哪些方面能夠給企業帶來效益。
通過"知理",要消除"管理業務"和"信息技術"脫軌的通病。"知理"的對象主要是企業高中管理層,要體現"一把手工程"。真正做到一把手工程有兩個標志,一是一把手必須是"明白人"才能成為"支持者",二是一把手必須"自己用"才能成為"受益者"。從實施ERP項目的"執行力度"就可以判斷是否體現了"一把手工程"精神。
所謂"知己",就是要弄清楚企業存在什么問題,這些問題是不是上了ERP就可以解決,如果不"知理",就說不清"企業要ERP解決什么問題"。要非常明確"企業定位"的各個要素,進行需求分析和投資效益分析,樹立量化的目標;擬定選型提綱。如果沒有扎實的"知己"基礎,選型必然是盲目的。
可見要做好選型,一定要有扎實的前期工作基礎,也就是"知理"和"知己"。
3怎樣理解選型
人們習慣把選型理解為選軟件,不錯,ERP要通過一個軟件來運行,但是ERP不能同軟件直接劃等號。世上ERP軟件數不勝數,此消彼長,良莠不齊,哪一個軟件是ERP的代表?我們應當把ERP理解為一種借助信息技術來規范、集成、控制和優化企業內外業務流程的解決方案(solution),而不是一個軟件包(package)。
買軟件包就像買商品,圖便宜,要侃價。但是尋求解決方案,是衡量軟件商能不能提供解決企業存在問題的最佳方案,因此要用投資效益分析來判斷,而不是單純用價格高低作為衡量標準。對ERP對理解不同,做法上就會有很大區別。
組織好選型班子非常重要。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必須是"內行看門道",做到"知理"
"熟悉管理的業務骨干,參加過需求分析--"知己"
"做好各項準備,擬定選型提綱,制定計劃和預算,建立各種文檔
"秉公辦事,不損公肥私
"向企業總裁負責
所以說"知彼"主要是選擇"解決方案",是選擇"長期合作伙伴"。在當前軟件廠商收購兼并之風盛行時,企業要特別小心,不要選一個不久就"人去樓空"的對象。
4不能停留在"成功上線"
"成功上線"是IT的一個術語,意思是所有的終端都掛到總線上了。汽車廠裝配完一輛新車,是汽車"下線",概念是不一樣的。
企業是帶著要解決的管理問題來上ERP的,成功與否,只能用"問題解決了沒有?"來衡量。所有權威的詞典對成功對定義都是"實現了預期的目標";所以說,如果沒有經歷"知己"階段,沒有一個量化的目標可以對照,成功與否就無從談起。僅僅是掛在總線上,走通了,并不等于問題已經解決。
"知理知己知彼知用"的"知用"階段,就是要"實現目標"。
現在一些文章熱衷于談論ERP的成功率,從0~50%,什么數字都有,說明在成功率問題上,根本就沒有一個抽樣和數理統計標準,不值得在這個數字上浪費時間,還是多研究研究如何取得成效吧。
"知用"階段第一件事是項目實施。在實施過程中,一個經常困擾的問題就是系統切換。有一個知名的軟件公司的《實施方法論》就系統切換問題寫道:"并行時間不得少于三個月"。這"不得少于"是多少?一年半載還是更多?這是個錯誤的提法。應更正為:"并行時間越短越好"。要縮短切換時間,一是要堅持培訓考核、持證上崗;二是要在模擬運行上多下功夫,開門模擬,有群眾基礎,把可能出現的問題和解決辦法都事先想周全。
"知用"要鞏固成果、深入應用,一個重要的因素是需要大量的復合型人才。人們一般把復合型人才理解為既懂計算機,又懂管理;實際上這是不夠的。還應當加上"工業工程"和"項目管理",比如說,要使定額準確,要減少非增值作業,就要具備許多涉及工業工程的知識。
5"后ERP"問題
近來一些文章在討論所謂的"后ERP時代",這類討論,看上去似乎是要為軟件廠商尋找新的興奮點;并不完全是從企業的需求出發來探討問題。
對已經實施了ERP系統的企業,下一步又該向何處發展。其實,不同企業會有不同的需求,不能一概而論。一些企業需要從海量的數據中理出可供評價業績和決策的信息,可能需要商務智能(BI)和企業業績管理(EPM);一些生產自動化程度高的企業,可能需要MES;一些對供需鏈管理有迫切需求的,可能需要供應鏈管理(SCM)或業務流程管理(BPM),有的需要射頻識別技術(RFID);有些企業為了加快審批流程,也許需要一個辦公自動化系統(OA)。
所謂"后ERP",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企業而異。把已選用的各個獨立應用系統集成起來,實現同上下游合作伙伴的信息集成,強化供需鏈管理。運用商務智能為經營決策挖掘更多有價值的信息。這幾方面,可能是每一個企業都要做到的共性目標。
眾所周知,當前的競爭是供需鏈同供需鏈之間的競爭;因此,從總體信息化規劃的角度來看,在一些產業鏈比較明顯的行業,應當有計劃有意識地首先實現產業鏈上各主要相關企業的信息化,其中自然也包括一些中小型企業。要當成系統工程來規劃,打破地域之間的界線,不能天女散花,不痛不癢,不能很快見到效果。
為了實現不同應用系統之間的信息溝通,為了適應業務流程變化的需要,確實需要一種面向服務的體系結構(SOA)。但是各個公司都在分頭各自開發自己的SOA,沒有集中力量形成標準。這個溝通和應變問題不解決,業務流程重組也好,供需鏈管理也好,都不可能徹底完滿實現。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m.guhuozai8.cn/
本文標題:ERP系統選型要做知理•知己•知彼•知用
本文網址:http://m.guhuozai8.cn/html/consultation/1082054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