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產管理中,遇到兩個問題
1、BOM中的提前期的問題
2、工藝替代和與之相關的能力平衡問題
基于BOM理論,通過ERP計劃工具得到的物料需求計劃是對數量和品種上的需求。同時給出的進度計劃只具有參考意義。對自動化程度不高,基礎管理水平不高的機械制造行業尤其如此。其癥結在于設定的提前期是固定的,而實際上的提前期是變動的,所以執行時往往出現大偏差。
現在,有些企業將快速交貨作為主要的競爭手段,由于給不出進度計劃(或者給出不講理的計劃,強制執行),加上設計、工藝、制造應用成組技術等基礎管理水平還不高。結果這種快速交貨是手忙腳亂,拆東墻補西墻,生產-供應鏈管理的問題不斷。這種情況波及到為其配套的企業,結果是時間更緊,頭緒更亂。主機廠交貨期又不容商量(就像美國三大汽車企業,自己并不能做到TS16949的要求,但卻要求其配套廠家必須做到),結果是配套廠苦不堪言。
怎么辦?
看BOM中物料的時間設定,這個設定時間是計劃的基礎。在實際運用中,采用粗能力平衡、細能力平衡,給出進度與實際執行有較大的偏差。為此在進度統計和必須加上人工調度(這樣也考慮了生產中意外),讓生產走下去。
這樣做并沒從原理上解決用"確定性時間的計算"得到的計劃,來指導事實上不確定時間的生產過程。
這個問題首先要解決基本問題: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先解決執行計劃時容忍時間的波動。一般生產周期有個波動范圍,在此范圍內生產調度適當安排。再靠質量改進逐步壓縮這個波動范圍,對于ERP軟件的要求,在于能適時的變動BOM中的時間設定。
按照這樣的思路,需要重新規劃制造數據結構,而不是打補丁式的修改。
工藝替代,即一個零件有幾種加工路線。由于訂單產品經常在變化,造成設備有忙有閑。這樣,在安排生產計劃時,設法將負荷從忙的設備上轉移到閑的設備上。
一個零件可以對應不同的工藝路線,但它的一些屬性可能不一樣。比如計算生產投料的數量。問題是,對于這樣的情況,是將它們定義成不同的物料;還是同一個物料中,有不同的屬性?
在一些ERP的軟件中,BOM只有一個,物料的設計、工藝、成本等屬性作為一個個數據項,列在物料號之后。那么,如果要自動排程排產,或者出現兩條物料(兩個物料號)。而這個零件不論用那種工藝路線制造,入庫時卻是同一個東西。出現了一物兩碼情況。跟蹤也不方便。
如果分別構造工程BOM和工藝BOM。工程BOM,通過工藝路線,再轉換成工藝BOM,對于制造數據結構要復雜些,但能保證一物一碼。但商品軟件中,這樣處理的不多。
遇到這種情況,往往是手工處理。
我想,在交貨時間越來越嚴格的趨勢下,在構造數據結構上下功夫,比在現有基礎上打補丁,于實際應用更便利。而且從工程BOM、工藝BOM、工藝路線之間的聯系與轉換,也需要這樣做。
(本文為e-works專題“BOM轉換”邀稿,歡迎參與,可選答,或提出問題討論。回復郵箱:[email protected])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m.guhuozai8.cn/
本文標題:BOM的應用
本文網址:http://m.guhuozai8.cn/html/consultation/1082054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