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年以前,這個答案是對的。那時候,BI系統的投資和建設大多由IT部門主導,這些項目的特點是高度可控、高度中心化,而最常見的工作流程是:IT部門負責編制出生產報表,再推送給消費者和分析人員查看。到了今天,情況已經卓然不同。
在其權威報告《2015年BI魔力象限》中,Gartner寫道: “雖然交互式分析平臺被認為是IT-centric BI平臺的重要補充,但在2014年新的分析項目大多都采購了前者而不是后者。這導致用戶基數很大的傳統BI廠家正在被逐漸邊緣化,他們不能提供有競爭力的產品,也就無法保持增長。”雖然還不是發展的主流,Gartner看到用Spotfire、QV等產品去替換現有平臺的案例越來越多,尤其是中小企業和部門級應用。
Gartner調查結果還發現,越來越多的企業傾向于以更大的平臺規模部署交互式BI平臺,但這些產品在企業級監控、管理、擴展性等方面還有欠缺,主打商業用戶的BI廠商正在持續補足這些功能。引起這一巨大變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筆者聯想到了另一家全球知名的咨詢機構Forester的研究結果。大約三年前,Forester在研究報告中寫道: “迄今為止,打造了傳統BI平臺的企業,有83%的用戶沒有用這一平臺做數據分析,而是繼續使用Excel等其他工具做數據分析。”
傳統BI平臺試圖以靜態報表查閱和周期性報表推送的方式,滿足大量的商業用戶對數據分析的需求。在這樣的工作流程下,以前,一旦商業用戶有新的數據分析需求,就只能求助于IT部門,經過需求調研、ETL和數據建模、對匯總維度和指標的組合進行預先匯總、之后再制作報表,最終才把結果呈現給商業用戶。這一過程要引入很多人,經歷很多環節,花去一周甚至一個月的時間,還很難正確回答商業用戶的問題。
因而,大量商業用戶迫切要求進行交互式分析。他們只有非常有限的IT或數據科學技能,但希望通過數據分析快速獲取數據洞察力。
這符合事物認知的一般規律,在面對一個商業問題的時候,人們很難通過呈現一個靜態報表就鎖定問題。相反,人們往往會從各種角度去對維度和指標進行組合,以各種有意義的可視化手段進行即時呈現,借助各種交互式分析和深度分析方法,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
在這些客戶當中,國內最大母嬰社區寶寶樹將BI用于社區數據分析,主要用戶就是業務人員,業務人員通過行為數據和搜集到孩子年齡、孕產期等關鍵數據,給用戶做出精準畫像。積累關鍵數據后,業務團隊會更進一步的分析。比如上周有多少新用戶?推的新品收入怎樣?上月的新用戶這個月的購買表現如何?用戶的平均回購周期相對環比是縮短了還是延長了?各渠道引流占比有何變化?……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他們就知道要怎么制定產品和銷售戰略。
中信銀行則將BI用于構建指標分析系統,主要用戶同樣是業務人員,各層級的業務人員能快速方便地查詢管轄機構的指標數據,隨時隨地了解存款大額變動等關鍵業務變化。一旦發現問題,業務人員將直接在BI平臺上發起交互式分析,直到找到答案并及時采取行動。
我們欣喜地發現,中國企業的治理水平正在快速提升,已經不斷地靠近發達國家的企業,很多企業甚至超越了他們。在選擇BI平臺時,越來越多國內的行業的領袖企業已經將交互式分析平臺作為首選。
2015年,交互式分析平臺在國際市場已經成為了BI平臺采購的主流,而在國內市場,人們也已經健步邁入數據民主時代。 在數據民主時代,IT用戶已經轉向更專業的數據準備、系統級監控,以及高級建模和分析。而商業用戶,成為了BI平臺的深度用戶。
核心關注:拓步ERP系統平臺是覆蓋了眾多的業務領域、行業應用,蘊涵了豐富的ERP管理思想,集成了ERP軟件業務管理理念,功能涉及供應鏈、成本、制造、CRM、HR等眾多業務領域的管理,全面涵蓋了企業關注ERP管理系統的核心領域,是眾多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首選的ERP管理軟件信賴品牌。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m.guhuozai8.cn/
本文標題:Gartner報告:誰是BI平臺的深度用戶?
本文網址:http://m.guhuozai8.cn/html/news/10515318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