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即為“物物相連的互聯網”,是綜合全球定位系統、射頻識別器、激光掃描裝置以及紅外感應器等信息設備與互聯網技術于一體的全球化物品網絡聯結平臺,其設立的根本目的是實現全球物品信息的網絡化管理,便于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進行相關的信息交換和通訊,提升企業對于產品生產、貯藏以及配送等環節的監控水平。物聯網包括四大支撐技術與業務群,如圖1所示,分別為兩化融合、傳感網、M2M以及RFID,其中兩化融合指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傳感網指基于各種傳感探測技術的集成化網絡;RFID 為無線射頻識別技術;M2M 為末端設備的互聯管理。
圖1.物聯網四大支撐技術與業務群
供應鏈管理是企業基于制造商、供應商、倉庫、配送中心以及渠道等構成的一體化線性管理模式,在全球分工日益精細和企業跨國、跨地區經營條件下而得以形成,包括運輸、倉儲、生產、配送以及零售五個主要關聯環節,如圖2所示。有效的供應鏈管理可以節約企業經營成本,提升各環節動態聯結效率,使企業的產品按時交貨率和生產周期都能夠得到優化,進而挖掘更多的經營利潤。在供應鏈管理模式下,企業以提升客戶滿意度、集約化生產和流程品質最優化為管理目的,整合各種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致力于獲得整體競爭優勢,核心思想是“正確時間、正確地點、正確品質、正確數量、最佳成本”。
圖2.供應鏈管理流程
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供應鏈管理模式在企業群體中得到廣泛應用,在供應、需求、生產計劃以及物流等領域得到集中發展,涵蓋產品工程、技術保障、生產控制、庫存管理、分銷控制等多個節點,并向客戶服務、人力資源以及會計核算等領域進行滲透。在物聯網技術出現之后,全球物品信息跟蹤管理思想對于傳統供應鏈管理模式形成了巨大的沖擊,供應鏈管理流程和工具都面臨著變革,對于企業來說,物聯網環境下的供應鏈管理變革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智能感知技術和數字化管理技術對于供應鏈管理的嵌入是信息產業和企業管理的共同發展創新點,其中蘊含著巨大的產業價值開發潛力。
傳統供應鏈管理的弊端及物聯網技術的影響
(一)傳統供應鏈管理的弊端實施供應鏈管理的確可以提升企業的生產和營銷組織效率,然而,企業的供應鏈管理流程中的運輸、倉儲、生產、配送以及零售環節都是包含多個子項目的復雜系統,且供應鏈相關企業之間的聯系呈現出動態和多變的性質,不同企業的管理目標需要實現融合,在此過程中,供應鏈管理模式就顯示出了相關的問題和弊端。
1.供應鏈整體效益最優和單個環節效益最優之間存在矛盾。一般情況下,企業管理以單一企業作為對象,眾多業務關聯的企業之間并不具備充分的信息交互性,且單一企業的利益特征一定具備排他性,因此,負責運輸、倉儲、生產、配送以及零售的企業或部門之間具有天生的分裂供應鏈動機;此外,傳統供應鏈上的各環節企業或部門建立起來的商品信息數據不是標準化格式,數據共享和整合存在障礙,排他性利益特征也使得各環節組織對數據采取保密措施,造成供應鏈信息呈現出碎片化,基于整體效益的納什均衡并不容易實現。
2.傳統供應鏈管理模式脫離網絡發展而增加了應用成本,缺乏效率的管理方式造成較低的投入和產出比。傳統的供應鏈管理對于互聯網技術應用較少,不但缺乏對于信息資源的共享和數字化統計分析,而且依靠人工賬本管理的方式造成供應鏈管理投入費用過高、管理效率低下以及供應鏈欠缺體系化運營特點等多種弊端,常常出現供應鏈各環節之間的信息資源不匹配和信息錄入缺乏針對性的情況,這種流于形式的供應鏈管理,非但沒有對企業提升管理效益發揮顯著效果,而且還占用了企業大量的流動資金,實踐應用的價值并不太大。
(二)物聯網技術對供應鏈管理的影響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為代表的前兩次信息產業發展浪潮都對企業管理發揮了變革促進作用,而物聯網技術作為第三次信息產業浪潮也沖擊著傳統的供應鏈管理模式,物聯網技術投入供應鏈管理既是對傳統供應鏈管理弊端的修補,同時也為微觀企業融入全球經濟網絡提供了解決方案。物聯網技術對供應鏈管理流程各環節的影響分別如下:
1.運輸環節。物聯網與運輸環節的結合點是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無論是在途貨物還是運輸工具都可以附加粘貼識別編碼(EPC),這樣相關企業或部門就可以了解到載入貨物狀況、位置以及預計到達時間,進而合理分配運力,剔除冗余和重復的運輸環節,集中運輸資源到效益最好的地區,提升運輸環節的組織效率。
2.倉儲環節。在物聯網技術支持下,企業可以對倉儲貨物進行實時盤點,并利用智能貨架控制工具完成物資的調撥,節約人力成本,精簡貨物進出倉庫的管理效率。此外,末端設備管理系統M2M 還為企業合理分配倉庫空間利用率提供了可能,實現倉庫空間貨物排放的動態更新,完成倉庫功能由存放物資到科學統計的轉變。
3.生產環節。供應鏈管理的生產環節是物聯網“兩化融合”思想的直接體現,工業化和信息化的互動色彩十分濃厚,企業可以實現智能編碼基礎上的自動化生產,并且在生產環節就將產品的原材料來源、成本、價值貢獻率以及利用率進行統計,快速從繁雜的工序中識別出細分項目成本和效益,生產和組織都趨于柔性化,產品質量更加具有保證。
4.配送和零售環節。物聯網對于供應鏈管理配送和零售環節的效率提升作用較為依賴智能傳感技術的應用,通過建立傳感網絡而精確控制配送速度,降低人工協調成本,并在零售環節建立一對一式的商品嵌入傳感器,起到防盜和統計商品流動的雙重功能,及時清理過期貨物,補全低庫存貨物,以智能識別技術來掃描商品序列號,并打印商品進出小票。
物聯網環境下供應鏈管理的發展趨勢
在物聯網產業市場規模不斷創立新高的情況下,2013年,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科技部、教育部、標準委聯合物聯網聯席會議等單位發布了《關于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制定了10 個轉型行動計劃,如表1所示,其中涉及到供應鏈管理的達到 6 項,分別涵蓋了物聯網與供應鏈管理結合的標準、技術、應用、產業支撐、商業模式以及人才需求因素,初步構劃了未來數年內物聯網環境下供應鏈管理發展的新趨勢。
(一)智能網絡技術的發展,將提升企業對客戶多樣化需求的反應速度在自由經濟體制和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下,企業競爭力的獲得依靠專業、敏捷的市場意識和及時、迅速的需求反應,物聯網智能技術能夠使企業對供應鏈管理流程中的各個作業環節實現動態追蹤和實時觀察,供應鏈業務信息透明度得以提升,企業由產品在途管理信息的“末端獲得者”變為“實時觀察者”,對市場需求和供給的變化以及產品在途的每一個環節動態都能及時掌握,并做出迅速反應,因此,未來物聯網技術與供應鏈管理的深度結合和推廣將促成全社會生產和組織效率的極大提升。
(二)供應鏈管理流程環節精簡,鏈條上企業或部門的數量也將減少物聯網技術研發和供應鏈商業模式的不斷創新將導致供應鏈管理流程環節的合并,運輸、倉儲和配送將逐漸分化為單獨的一體化管理環節,新型供應鏈管理將會是“運、儲、送”、“生產”以及“零售”的精簡模式,而供應鏈上的企業或部門數量也會得到精簡,或因不具備效益優勢而遭到剔除,或進行優勢互補、功能互助式的合并,以智能網絡技術和編碼技術而推廣信息資源共享、產業發展集成以及數字化聯合作業,建立統一的業績標準,動態更新供應鏈成員,從供應鏈節點“大而全”向“小而精”轉變。
(三)物聯網技術將使得供應鏈管理人員減少,電子信息系統取而代之傳統的供應鏈管理對人員專業素質要求不高,而各個節點上的相關管理人員數量卻非常多,管理效率和經濟效益都比較差。物聯網高度智能化的信息系統扭轉了傳統供應鏈管理對于管理人員數量與專業性的要求標準,只需要較少數量的專業化管理人員在關鍵節點實行業務控制即可達成較高的管理效率,這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失業,然而卻提升了企業的經濟效益,使得資源優化配置,并且推進新型管理科學理論的實踐應用進程,同步完善企業供應鏈管理的信息化和模塊化匹配程度。
(四)企業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將具備量化標準,大數據經濟時代來臨物聯網技術通過智能傳感設備和互聯網的結合使得企業供應鏈管理的每一個環節效率都得以量化,以往根據
人工經驗和財務數據而判斷經濟效率的“后發式”評估模式已經不再適應新的市場環境和技術條件,諸如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等以前很難量化的項目都通過指標數據而建立起了定量考核
基準,大數據經濟時代下的微觀企業實現了對產品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和產成品的信息追蹤,進而集中精力穩定資本投入,梳理市場需求變動,為客戶提供定向增值服務,企業做出供應鏈管理決策均有實證數據作為依據,這是企業管理由企業家主觀決策向數據客觀論證發展過渡的管理革命。
結論
如果說計算機和互聯網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是21世紀微觀經濟運作的基礎,物聯網就規定了信息技術產業和傳統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方向。我國“十二五經濟發展規劃”提出物聯網發展的五年目標是建設成為物聯網技術創新國家,這就為供應鏈管理創新規劃了“向技術求效益、以科學謀發展”的進步基調,物聯網與企業供應鏈管理的融合對信息產業和其他實體經
濟構成雙重利好,二者之間互相促進、互為依托。可以想象,未來的企業供應鏈管理將進一步脫離紙化辦公,云計算、集成通訊、智能儀器以及密集分布的物聯網傳感器將組成一張巨大的信息網絡,傳統供應鏈解體,新型供應鏈構建,技術管理效益將主導市場。
核心關注:拓步ERP系統平臺是覆蓋了眾多的業務領域、行業應用,蘊涵了豐富的ERP管理思想,集成了ERP軟件業務管理理念,功能涉及供應鏈、成本、制造、CRM、HR等眾多業務領域的管理,全面涵蓋了企業關注ERP管理系統的核心領域,是眾多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首選的ERP管理軟件信賴品牌。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m.guhuozai8.cn/
本文標題:物聯網環境下的供應鏈管理及發展趨勢
本文網址:http://m.guhuozai8.cn/html/consultation/10819616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