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來,Internet掀起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繼Internet開發平臺Java2和Internet數據庫Oracle8i發布之后,最近Internet的熱度又向上蔓延到了應用領域。5月20日,在信息產業部主辦的′99中國國際互聯網研討會暨展示會上,Sun中國公司總經理薛耀、Oracle中國公司總經理李文謙和用友集團總經理王文京聯袂出場,共同推出iERP———基于Internet架構的ERP解決方案,其中包括Sun公司的網絡硬件平臺和Java技術、Oracle公司的數據庫,以及用友集團的UFERP。顯然,Internet是促成這次三強攜手iERP的紐帶。薛耀解釋說:“WWW預示著iERP聯盟的未來,那就是三贏———Win,Win,Win”。
iERP解決方案的出臺說明:Internet離ERP已經越來越近,它的影響甚至已經濃縮成字母i,給傳統的ERP概念打上了一個小小的烙印。MRPⅡ/ERP的發展過程顯示,就像當年C/S架構的興起造就了今日的SAP一樣,技術平臺的更迭往往會導致“一朝天子一朝臣”。即使在國內,從早期D&B的偃旗息鼓到如今Oracle等公司的群雄逐鹿,也時時能感覺到技術平臺的走勢就像是一只看不見的手,在撥動著市場的天平。那么,在Internet的巨浪撲來之時,不知誰又能把握住命運的韁繩?iERP解決方案僅僅是一個開端,不妨從現在起就開始關注這場即將來臨的變革。
Internet與ERP之一:新的技術架構
iERP與Oracle所倡導的“Internet改變一切”一脈相承。從Oracle公司記者了解到,在Oracle的字典中,Internet并不等于WWW網,它的真實含義指的是與C/S架構相對立的Internet計算環境。過去的應用模式往往會在各個獨立的小局域網上形成信息孤島,而現在的ERP系統應該布置在大規模的中心數據庫上,與分支機構之間通過Internet進行信息傳遞。
與國外公司不同,起步較晚的國內ERP軟件廠商在C/S架構上沒有太多的歷史包袱,因此Internet計算環境的興起,實際上是給了國內廠商一個難得的迎頭趕上的機會。1997年,用友企業管理軟件(G)事業部在成立之初時就面臨這樣的選擇:是采用盛行的VB、PB、Delphi等開發工具,還是全面采用當時發展還不十分明朗的Java語言。最終,用友選擇了IBM的VisualAgeforJava,當時20多個開發人員全部投入Java開發。由于那時用友還沒有多少大型數據庫上的開發經驗,應該說這需要冒很大風險。不過,如果當年沒有選擇Java,用友也不會成為今天iERP的主角之一。目前,用友投入到iERP軟件開發的技術人員已經超過80人。
用友企業管理軟件公司副總工程師鄭峻介紹說,和財務軟件相比,ERP軟件規模非常龐大。財務軟件有可能在一年內做出一個成熟的產品,而ERP軟件至少需要5至10年。“ERP軟件要想一年內‘超英趕美’是不可能的”。因此,國內ERP廠商必須做好長期投資的準備,技術平臺的選擇也必須有一定的超前性,這也是用友選擇Internet計算平臺的出發點之一。
另外,鄭峻還指出,現在的Java已經是羽翼漸豐。相比之下,“VB、PB和Delphi只能算是開發工具,而Java則稱得上是Internet環境中企業級開發平臺”。除了支持團隊開發、版本管理以外,Java的跨平臺特性最讓開發者動心,特別是在Server一端。鄭峻認為,對一個獨立軟件開發商(ISV)而言,“把ERP綁在一個平臺上是非常難受的”。由于ERP的業務邏輯均集中在Server上,對不同Server的適應能力可以解決ERP對平臺的依賴性,實現平臺的多元化。同時,盡管國內客戶端軟件基本上已經統一為Windows系統,但應用軟件具體實施中還是會遇到“跨平臺”問題:由于不同品牌PC機的Windows往往是廠家定制的,在安裝應用軟件時經常會出現部分動態鏈接庫沖突而使開發者苦不堪言,而采用瀏覽器作為客戶端界面就可以避免此類問題的出現。面向Internet計算環境還可以將維護工作集中在Server一端,有效地降低系統的維護費用。
從用友具體實施ERP項目的角度來看,用友選擇Internet環境的應用效果比預期的還要好,在廣域網上的技術優勢尤為明顯。在速度上,盡管客戶端沒有常駐程序,但由于每次執行時下載的程序量不過幾十kb,感覺不到有明顯的時間延遲。現在的問題是在數據遠程傳輸時,公用網絡介質傳輸速率不穩定會給系統帶來影響,因此ERP完全轉到Internet上還需要有一定的外部技術條件;另外用戶適應瀏覽器界面也需要一個過程。比方說,目前的用戶界面還相當“樸素”,在操作上用戶需要更多地使用鼠標等等。
Internet與ERP之二:新的業務模式
傳統的ERP以制造為中心,管理范圍局限于單個企業實體,在把商品推向消費者的同時,力圖降低成本;而現在ERP的指導思想轉向了以客戶為中心,基于供應鏈管理,組成虛擬企業。Internet正在加速這一轉變過程。有人甚至提出,傳統ERP中的資源R(Resource)是企業眼睛向內時提出的概念,不能適應Internet時代開放式經營的需要,因此ERP將會發展為ERM(企業關系管理),其中R代表著企業與供應商和客戶之間的關系(Relationship)。未來三年內,供應鏈管理SCM和客戶關系管理CRM將會是ERP發展的熱點(見下表)。原因很簡單:在當今生產力相對過剩的情況下,惟有客戶需求是稀缺的,因此需要通過客戶管理,從潛在的客戶那里產生需求。另外,考慮到目前商品成本的60%發生在供銷環節,利用SCM來優化供貨渠道并降低成本,也具有相當大的潛力。
從現在看,新的業務模式應該是把ERP推向Internet的最根本的原動力。過去由于缺少適宜的業務模式,Internet只是被當作信息發布和企業宣傳的工具;但現在,Internet的技術特性在與SCM、CRM等新型業務模式相結合以后,充分顯示出了它不可替代的優勢。Internet應用不僅可以改善供應鏈中各部分間的溝通,提高供應鏈效率,更重要的是Internet將會改變供應鏈的結構,對現有的銷售及服務體系進行重組。Internet還能使為每個客戶提供個性化服務成為現實,甚至包括提供網上的自助式服務(self-service)。國外這方面已經有了成熟的應用案例,如Cisco的網上采購系統,有50%的供貨可以由14個供應商在網上提供,這樣能夠使流程成本大為降低,并使處理周期縮短至9天。
就像當年Peoplesoft公司抓住人力資源一樣,ERP新的應用浪潮會給開發商帶來巨大的發展機會。在iERP解決方案中,供應鏈與客戶管理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視。王文京認為,iERP將“以SCM為核心,突出客戶管理”,并預測未來客戶管理模塊在ERP中所占的比重將會相當于現在的財務及制造模塊。
從長遠看,Internet與ERP結合的深度將從眼下在網上管理業務數據,發展到將來直接開辦網上業務。國外正是由于有了多種成功的網上業務模式,如Dell的B-B(企業對企業),以及Amazon.com的B-C(企業直接面向消費者),這吸引了大量的資金涌向Internet。目前國內網上業務模式對企業還缺乏足夠的吸引力,企業對上網不是很熱衷,部分原因就在于缺少一個賺錢的樣板。記者采訪鄭峻時,他剛嘗試著在國內網上書城購買了一本書,談到這次網上購書經歷,他認為現在應用的瓶頸并不在商家,而在網上支付。隨著招商銀行等網上業務的逐漸開通,很有可能會出現雪崩式的連鎖反應,從而大大加快ERP與Internet靠攏的速度。
Internet與ERP之三:新的開發商
Internet對傳統ERP廠商的沖擊很大。比如SAP,它一直想把自己的軟件做成標準的商業平臺,對外提供BAPI接口。如果果真能做到這一點的話,用戶將只與SAP的軟件打交道,連Oracle和微軟的平臺都會被屏蔽掉。但Internet的沖擊卻動搖了SAP的霸業,也為ERP軟件的后來者提供了機會。
Internet給ERP帶來了開放的標準,這能夠防止ERP開發商過于依附在某個平臺之上。除了Java的跨平臺特性之外,應用層的標準如CORBA和EJB進一步增強了產品的獨立性。比如用友在1998年技術上的突破之一是開發出了自己的應用服務器,用來進行與數據庫的連接(主要利用JDBC),并處理業務邏輯間的調度與通信。這樣可以避免把ERP限制在某個數據庫上,加大了用戶的選擇余地。
傳統ERP廠商在轉向Internet時面臨很大的困難。一是在技術上,多年的沉淀很難輕易舍棄,特別對那些采用了大量專有技術的開發商;二是在業務邏輯上,對核心邏輯的修改難度太大,于是就只能在核心邏輯之上,做出一個與Internet相溝通的業務窗口(InternetServer),內外采用不同的處理方式。
鄭峻介紹說,由于沒有歷史負擔,用友準備采用新的思路,在一開始就按照Internet技術與業務模式的要求設計ERP系統的核心。這主要是考慮到Internet使得距離的概念越來越模糊,企業內外部網在技術上的差別也是越來越小;另外從虛擬企業的管理思想出發,除去授權等安全因素以外,企業內外部ERP應用的模式應該是沒有區別的。而且,SCM、CRM等業務領域實際上并沒有嚴格的規范,各個廠商都是從自己的角度來定義SCM和CRM,用友準備在這方面做出自己的特色。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m.guhuozai8.cn/
本文標題:Internet離ERP還有多遠
本文網址:http://m.guhuozai8.cn/html/consultation/10820522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