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企業信息化調查中不斷發現投資下降現象。近日發布的中國社科院信息化中心調查進一步證實了這一點。如何認識這種現象,人們看法不一。經過大量分析和討論,我們判斷,這是企業信息化投資趨于理性的跡象。一方面,基礎施設建設階段后,企業大規模硬件投資減少,是其客觀原因;更主要的是另一方面,即企業更加注重效益,更加懂行,這是主觀上的原因。建設有效益的信息化,將成為企業未來信息化投資的共同理念。
企業信息化投資下降之謎
由來:調查顯示企業信息化投資下降
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中國企業信息化發展狀況調查報告(2005年)》(以下簡稱“報告”)顯示,企業信息化的投資,無論是軟件、硬件還是網站方面,與2003年比,都呈下降態勢。
軟件投資方面,在725家回答提問的企業中,軟件資產平均投資額為43.75萬元,最大投資額為3000萬元。與2003年的調查相比,軟件資產平均投資額、最大投資額均大幅下降(2003年731家受訪企業的平均投資額為118.7萬元, 最多的為4000萬元),除了50萬元以下組的比例(2003年的調查數據為75.1%)上升外,其它組別的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硬件投資方面,在767家回答提問的企業中,硬件平均投資額為66.72萬元,硬件最大投資額為4000萬元。與2003年的調查相比,硬件資產平均投資額、最大投資額均大幅下降(2003年748家企業的平均投資額為149.4萬元,最多的為8000萬元。),除了50萬元以下組的比例(2003年的調查數據為71.4%)上升外,其它組別的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這一趨勢與軟件投資一致。
網站投資方面,在598家回答提問的企業中,網站建設平均投資額為16.95萬元,最大投資額為600萬元。與2003年縱向相比,網站投資也大幅下降。2003年688家企業的平均投資額為69.2萬元,最多的為6000萬元。與2003相比,本次調查中50萬元以下組和51萬-100萬元組的比例小幅上升,其它組別所占比例下降。本次調查,未出現1000萬元以上的數據。
疑問:樣本均衡性的影響
人們已經習慣信息化投資大幅上升,遇到這組數據,首先會懷疑是調查統計出錯造成的異常結果。特別是在IT界的同類調查顯示相應投資上升的情況下,有內行人士提出,按照供求平衡原理,如果企業信息化投資下降,作為供方的信息產業的增長就應放慢,事實是IT業還在增長之中;而且供應商角度的調查也不支持這一結論。
對此,我們有以下看法:
第一,企業信息化投資下降,是不同機構調查相互印證的結論。可以同“報告”相互印證的調查有兩個,一是CECA國家信息化測評中心(以下簡稱測評中心)2005年公布的企業信息化500強調查結果。500強企業年度信息化投入占固定資產投入比重,從2002年的15.05%下降到2003年的12.20%。二是北京市統計局2005年完成的《北京市企業電子商務發展調查報告》,報告顯示,企業信息化投入占固定資產投資額的比例從2002年的1.5%,下降到2003年的1.1%。(這兩個調查樣本和統計口徑不同)。這三家調查共同顯示企業信息化投資下降,不是偶然的巧合。
第二,需求方和供給方不同角度調查,樣本取舍差異,對結果有一定影響
從樣本情況看,企業信息化500強調查的樣本為500家大型與特大型企業,北京市統計局調查樣本為8000家企業,其中大多數為中小企業。社科院“報告”的樣本是從2400余家樣本企業中最后篩選出的852家,大中小型企業各占一定比例。這里說明一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與CECA國家信息化測評中心是相互獨立的機構,我本人雖然參與兩邊的工作,但不介入樣本選擇和數據處理,因此它們的研究彼此是完全獨立的。這三家調查在選取樣本時,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獨立于IT供應方角度,是從IT需求方角度進行調查的,因此樣本分布均勻。測評中心是按產值大小選樣本,所選企業銷售收入總值占國民生產總值三分之一以上,在規模上有代表性;北京統計局是按工商登記進行普查式填報,沒有樣本偏離的可能;社科院信息化中心是委托專業調查公司獨立調查,對企業信息化的積極參入者與觀望者一視同仁。
反觀得出企業信息化投資上升的IT界調查,樣本選擇是否偏向供應商角度,在我看來,是需要研究的。比如,在樣本行業選擇上,供應商感興趣并希望調查的,主要是投資意向較高的行業;在樣本企業選擇上,供應商注重的,是信息化意識較強,采購意向更為積極的CIO。這類調查對信息產業發展意義較大,但有可能不自覺地排除企業信息化的觀望行業和觀望企業,造成樣本偏離。
第三,信息產業增長,不能成為企業信息化投資增長的充分根據。信息產業增長,固然與IT供應增長密不可分,但與企業信息化投資是否有直接關聯,有待實證檢驗。首先,信息產業的需求方,一是不光有企業,還有政府、軍隊、個人等幾大塊內需方。舉例來說,比如手機、電視等規模居世界第一的供給品種,用戶主要是個人。二是不光有國內需求,還有占外貿出口增長貢獻達44%的大量信息產業出口需求。因此信息產業整體增長,不排除其它需求拉動因素,并不必然說明企業信息化投資需求增長。其次,信息產業分為十多個子行業,僅其中電子信息產業一塊,就可細分為集成電路、計算機設備制造業、電子元器件制造業、視聽設備制造業、通信設備制造業、電子信息運營業、IT服務業、軟件業、設備雷達等,其中有許多并不以企業信息化為供給對象,它們的增長與否,與企業信息化投資,有的有關,有的無關。
辯正:發展不平衡
實際上,企業信息化投資下降是一個整體現象,但不排除有的行業上升,有的地區上升,有的規模和類型的企業上升。例如,中小企業信息化投資成為近來的亮點。事實上,也正是這些投資需求上升的地方,最吸引市場的目光。
從分析來看,不同行業投資額度和增長情況不同,除金融保險行業外,投資額度較大的分別為工業、交通倉儲業、信息服務業;信息化投入增長速度快的主要為工業,2003年比2002年增長了51%。
從投入結構看,2002年到2004年,硬件投入下降迅速,所占比重從2002年71.6%下降為2004年的54.7%;軟件投入上升,所占比重從2002年14.1%上升為2004年的32.5%;咨詢投資比較平穩,所占比重2002年、2004年都保持在12.5%左右,2003年較低,為8.5%。
企業信息化投資下降的正面原因分析
企業信息化投資下降的統計事實,是2004年中由測評中心的研究人員,在數據整理中首先發現并匯報上來的。面對相關數字,在排除了技術失誤可能后,所有人都很難接受。還是我首先提議,將投資與各項效益指標進行相關分析。終于發現了其中的秘密:投資下降,恰與效益上升,出現同步相關。這就說明,投資下降不是一個消極因素,而是企業建設有效益信息化中的一個進步。說明企業開始從盲目投資,轉為著以更少的投入獲得更大的效益的理性方向,進行有效益的信息化投資。
無論是測評中心的數據、北京市統計局的數據,還是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的數據,都一致指向了這一事實。效益上升并不是調查之初的預設,而是投資數據“異常”后的數據再發現。
“報告”結果顯示,綜合考慮企業信息化投入和實際效果,受訪企業中,14.4%認為企業信息化非常有效,73.1%認為比較有效,這兩類合計達到87.5%,說明絕大多數企業對企業信息化持積極的肯定態度。認為收效不大的占9.6%,認為目前沒有實效的占2.9%。與2003年的數據縱向對比分析發現,企業信息化綜合效果有很大改善。
“報告”結果顯示,信息化投資效果的大部分指標都有改善,特別是企業認為信息化投資對于降低庫存、加快資金周轉、降低企業成本等方面的效果更加明顯。其中,回答降低企業成本的,從2003年的74%,增長為2005年的83.2%;回答降低材料、在制品、成品庫存的,從2003年的64.2%,增長為2005年的79.7%;回答提高交貨履約率的,從2003年的72.8%,增長為2005年的76.2%;回答擴大了產品銷售收入的,從2003年的68.4%,增長為2005年的74.3%;回答加快了資金周轉的,從2003年的71.3%,增長為2005年的84.7%。
當然,“報告”的調查結果,有一項與測評中心的結果不同。就是在縮短生產周期和作業時間上。報告顯示回答縮短生產周期和作業時間的,從2003年的68.5%,降低為為2005年的65.8%,而測評中心的調查數據是上升。是否與樣本不同有關,留待進一步分析。
總的來說,企業信息化投資趨于理性,是對于信息化形勢發展的一個重大判斷。我個人及我所在機構認為,這一判斷是建立在充分可靠的數據基礎之上,是可以成立的。它意味著,建設有效益的信息化,正從國家的號召,變為企業自發的選擇與自覺的行動。這是一個積極的跡象。
核心關注:拓步ERP系統平臺是覆蓋了眾多的業務領域、行業應用,蘊涵了豐富的ERP管理思想,集成了ERP軟件業務管理理念,功能涉及供應鏈、成本、制造、CRM、HR等眾多業務領域的管理,全面涵蓋了企業關注ERP管理系統的核心領域,是眾多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首選的ERP管理軟件信賴品牌。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m.guhuozai8.cn/
本文標題:效益掛帥 透析企業信息化投資下降之謎